查看原文
其他

教师该有什么样的好奇心丨头条

李茂 新校长传媒 2018-12-04

paul-skorupskas/摄


作为一位终身学习者,教师自身还要对这个世界和知识本身持续充满好奇,并把这样的好奇每天都展现在学生的面前,跟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个世界。





估计很多人都遇到过冷不丁被叫起来做即兴发言,今年夏天我就遇到了两次。


一次是给小学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做评委。没错,是小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。在活动的最后,小主持人出其不意地要让我给大家“讲话”。我强作微笑地缓缓站起来,用不到2秒的时间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,把它抛了出去。


“大家就要上中学了,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做好准备?”


“做好了——”一屋子的准初一学生,传来几声回答,看来大家经历了一下午的“烧脑”活动,都很疲倦。


“是吗?”我开始讲话。我只想给他们传递一个理念:初中的学习会与小学很不相同,科目更多,难度更大,竞争压力也会增大,但希望你们还能够保持对知识本身的好奇。


没错,或许老师的讲授很枯燥,但知识本身是很有趣的;或许排名很残酷,但知识本身是很有趣的;或许你必须背诵那些无聊甚至荒唐的标准答案,但还是不要忘记,知识本身是很有趣的。


我知道他们的好奇心早已在小升初的竞争中被消磨掉了许多,如果有幸没有被消灭殆尽,我仍要利用这次机会提醒他们,知识本身是很有趣的——跟当初他们还在识字的时候一样,知识永远都是很有趣的。


我简短的“讲话”会不会对他们有什么触动,我不知道。


教育最大的一个痛点就是,你其实很难有机会确切地知道你的某个努力是否真正产生了作用。



第二次被叫起来即兴发言,是做一个教师评选活动的评委。3个半天,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乡村教师,完全颠覆了大家对于乡村教育的印象,他们在条件和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作出的很多“创举”,完全不输大城市里最好的学校,有的还比城里的学校做得好。我知道这并非代表乡村教育的普遍状况,但这群大多数不到30岁的年轻人,实实在在地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。


所以,当主持人突然让我们几位评委每人做1分钟的发言时,我立刻想,我要让他们思考什么问题呢?


我说,我原本为每一位候选教师都准备了3个问题,结果你们的展示都太精彩了,我没有机会问。我现在就把这3个问题提出来,供你们参考。


第一个问题是,如果给你100万你会做什么?脑子里第一时间有反应的请举手。有两位教师举手并作了回答。一位说办学校;另一位更有想法的老师说,融资创业,积累资金,拿出一部分办学校。


我接下来的问题是:


为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,你做了什么?


为了更多地听到学生,你做了什么?


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希望引导他们敢想敢做,第二和第三个问题,则是希望他们聚焦到教育最核心的部分。因为,这些年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缺花样翻新的各种创新,但我们缺少真正抓住核心、可持续、可推广的创新。


所以,无论你在做什么课程,是否在做“互联网+”教育,是否在利用各个公益机构提供的资源做阅读、创客或各种艺术教育,我希望这些年轻教师们都能更多地倾听学生,真正地跟孩子们对话,走进他们的内心,把这个世界的神奇与美好展示出来,把孩子内心原本充沛的求知欲、创造力和各种美德激发出来。


也许是担心强调得不够,我还建议说,你们要多去研究“学习”。我们的教育实践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于人的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把握。虽然对学习有很多“科学研究”,一线教师要善于了解、学习和转化各个学科,如心理学、脑科学、行为科学、社会学等对学习的研究,同时也要认识到,教师自身对于学习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只有教师有条件长期深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——这其实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——教师理应成为对学习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。


我们需要研究学习究竟是怎样发生的,怎么让学生自主、自发地学习?如何让学生进行更加有意义、更加持久的学习?面对未知的世界,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,为维护人类共同的命运,我们需要下一代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,如何通过有效的学习获得这些素养和能力?


我不知道这些年轻的老师有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。我只是希望老师们对“学习”本身充满好奇,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,只要我说了,我做了,学生的学习就会自然发生。学什么,用什么学,怎么学,跟谁学,在哪里学,什么时候学,为什么学,学了会怎样…… 这些问题,远远比“这节课怎么上”更加根本。或者说,回答了这些问题,“这节课”怎么上,也就迎刃而解。


与此同时,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孩子充满好奇。每一个走进学校的孩子,都有一个独特、有趣,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。正如美国全国年度教师托尼·马伦所说,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,他们知道如何读懂孩子的故事,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。“他们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,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,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。”


当然,最根本的,作为一位终身学习者,教师自身还要对这个世界和知识本身持续充满好奇,并把这样的好奇每天都展现在学生的面前,跟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个世界。惟其如此,他们班里的一个个学生,才更有可能带着好奇和内在的动力,迎接每一天的学习。


李茂,教育研究者,学校战略与教育创新咨询顾问,教育媒体策划人,“为中国而教”理事,“小而美”种子学校指导专家 ,研究领域有教育哲学、教育设计、学习变革、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转型等,早期参与创办《中国教师报》,曾获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奖。


著作(译著):

《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: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》

《每个孩子都爱学: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》

《今天怎样管学生: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》

《可复制的教育创新——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》

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xinxiaozhang@dett.cn

期待您的精彩分享


  你可能会感兴趣  

李镇西:我没有“逆流而上”,只是做了教育本来的样子

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?

张祖庆:“集体备课”的正确打开方式


来源丨未来教育家杂志(ID:wljyjzz)

责编丨沈静娴



 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 

▼ 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购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